跳到主要內容區

家庭牙科

寶貝您寶貝的牙....免費塗氟保護您小寶貝的牙齒

根據臨床上的統計,蛀牙是侵害學童最多的口腔疾病,一般小朋友約75%有蛀牙,身心障礙的小朋友,因不懂得刷牙技巧,蛀牙率特高,約 100%。蛀牙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由牙齒、細菌、食物加上時間等因素形成。國內、外預防醫學的研究發現,有效預防蛀牙的方法,除了每天勤刷牙、勤用牙線外,另一項重要法寶即是「塗氟」。塗氟可以增加牙齒對酸的抵抗力,並可抑制細菌生長和新陳代謝,達到預防蛀牙的目的,就像為牙齒穿上防彈衣,可以減少蛀牙的機會。  
塗氟
剛萌出的牙齒最容易罹患蛀牙,因此,在十三歲以前,牙齒發育的年齡期間,給予適當的局部塗氟,可以增加牙齒對蛀牙的抵抗力。氟化物施用方式繁多,包含有飲水加氟、局部塗氟、含氟漱口水、含氟牙膏使用等。由於飲水加氟影響人口及環保層面較複雜,且濃度不易控制,所以局部塗氟經評估是目前最有效、經濟的預防蛀牙方法。為使塗氟達到最好的效果,要塗氟的兒童,應在塗氟前請先將牙齒清潔乾淨;若尚未洗淨,則必須在塗氟前再刷一次;若有蛀牙,則應先治療完畢再塗氟,以免效果不佳。自三歲以後,應由牙醫師視年齡及齲齒嚴重的程度,每三個月到半年施行局部塗氟一次。
局部塗氟一般可分為二種,一是塗含氟藥劑,一是以牙托塗氟膠;使用的步驟有四: 
(六歲以下健保給付, 六歲以上自費)

(1)清潔牙齒待其乾燥。

(2)局部塗氟數分鐘。

(3)塗後三十分鐘,避免進食、喝水或漱口,促進牙齒表面對氟化物的吸收.

(4)每次刷牙採用含氟牙膏亦為局部用氟。

 

妊娠期牙齦炎

牙齒出血,是一些懷孕婦女常見症狀,多見於早孕期。婦女妊娠後,由於體內雌、孕激毒增多,使牙齦毛細血管擴張,彎曲,彈性減弱,呈紫紅色突起,輕輕一碰,就會出血,醫學上稱作“妊娠期牙齦炎”。當孕婦缺乏維生素時,症狀更嚴重,但由於這種現象是因妊娠後體內的內分泌改變而發生的,當分娩後可以不治自愈。 雖然妊娠期牙齦出血與體內分泌改變有關,但與孕婦口腔衛生不潔或牙齒排列不齊等因素也有關。

妊娠期的婦女生活規律改變,進食的次數增多,愛吃零食又偏愛酸甜食物,因此孕前本來沒有齲病的婦女在妊娠期容易患齲病。此外,孕婦由於內分泌的改變,若不注意口腔衛生容易患妊娠期牙齦炎。國外有的調查報道36%-100%妊娠期婦女患有齦炎。由於懷孕後孕婦體內絨毛膜促性腺激素明顯增加,影響了牙齦上皮組織的完整性,而妊娠後期黃體激素的水平達到最高,因此,妊娠性牙齦炎一般以妊娠第2-3個月及分娩前最為嚴重。患妊娠性牙齦炎時,牙齦易於出血,嚴重時病人的牙齦乳突發生顯著的增生,形成妊娠性牙齦瘤。另外,妊娠性嘔吐引起牙面脫礦、偏食與進食次數和數量增加等,這些不良因素都容易導致妊娠期牙齦炎的發生。牙齦炎不僅會增加孕婦的痛苦,更為嚴重的是,它會直接影響胎兒的健康發育,尤其是胎兒從7周開始形成乳牙胚,5個月左右形成乳牙牙尖,孕婦此時若缺乏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D和鈣、磷,必然會影響到胎兒的牙齒發育。所以,愛護寶寶牙齒應從孕婦做起。一般來說,準媽媽的口腔保健應分為三個階段。第一步:孕前口腔檢查,消除各種隱患。由於懷孕期口腔治療的安全期很短,因此打算懷孕的婦女,應該在懷孕之前到口腔醫院的牙周病科進行全面的檢查,如有問題立刻解決,消除各種隱患,包括系統治療牙周疾病、徹底地齦上潔治(俗稱洗牙)、拆除不良修復體(假牙)並重新進行修復。據臨床統計,牙周炎孕婦的早產率(低於32周)是正常孕婦的3-7倍,生產低體重兒或圍產期死亡率較正常者高出15%-30%。第二步:妊娠期間定期做口腔檢查。 

 

復型牙科(補牙)

蛀牙(齲齒)是全世界最流行的疾病之一,台灣地區罹患蛀牙的人口超過百分之九十,每人平均蛀牙就超過五顆,由於牙齒本身沒有修復的能力,一旦有蛀牙,最重要的便是盡快找牙醫師補牙,補牙就必須先清除窩洞中的腐敗物,然後再填補進適當的材質,才能阻止蛀牙的惡化並恢復牙齒外觀。現行最常見的補牙材質有樹脂、陶瓷人工琺瑯質等(傳統的銀粉已漸漸趨向停用),樹脂補牙的優點是牙色與真牙相近,對患者而言也有健保給付,而因為樹脂對的熱阻隔性佳,不會因吃等熱食物造成敏感,但耐用年限較短,口水浸潤久了會有磨損、掉落或變色等問題,硬度也不及銀粉,無法承受較大咬合力,因此依舊會有再補率及二次蛀牙機會,所以要平常就要注重口腔衛生,定期做口腔檢查。

 

牙周病是什麼?

牙周病,顧名思義,就是牙齒周圍組織發生了病變。牙周支持組織包括齒齦、牙骨質、牙周膜及齒槽骨等,輕微之牙周病僅侵犯牙齦,若不及早治療則會蔓延至深部而破壞牙周膜、齒槽骨及骨質。嚴重的病人常可見牙齦膿腫、牙齒鬆動、酸軟過敏、咬東西會痛。急性發作時,尚會發燒、面部腫脹、病人痛苦不堪。
牙周病的成因大致可分為局部性的外在因素與全身性的內在因素。大部分的病人肇因於前者。牙周組織的破壞,起因於牙齒及牙齦表面形成的細菌薄膜-牙菌斑。它可由刷牙除去,但漱口及用水沖洗並不能完全去除,如果牙菌斑不除去,會在口中逐漸鈣化,形成牙結石,新的牙菌又很快的在粗糙的牙結石上再形成,牙齦的發炎與破壞繼續進行,此時牙齦紅腫與牙齒間的牙齦溝開始變深,形成了「牙周囊袋」,並且炎症更向牙周深層組織蔓延,牙周韌帶破壞,齒槽喪失,在牙根表面形成黑色之結石,若不治療,牙周囊袋愈深,齒槽骨繼續喪失,牙齒會鬆動,最後脫落。早期的牙周病症狀可能不甚明顯,甚或毫無症狀。通常最早產生的是「邊緣牙齦炎」,此時可能刷牙會流血、牙齦腫大、口臭、牙齦萎縮、牙齒對刺激的食物過敏等,病人常因不會疼痛而加以忽略。口腔衛生不良是造成牙周病的最大因素,其它之潛在因素包括:全身性疾病、懷孕、咬合不正、膺復設計不良之假牙等。

 

洗牙

牙結石刮除(scaling)一般被稱作洗牙,是牙周病治療最基礎的術式,配合在家口腔清潔可以預防及治療初期的牙周病。
現在的牙醫師通常會使用超音波洗牙機來刮除牙結石,包括牙齦上牙結石(黃色)和牙齦下牙結石(黑色)。早期的牙醫師會使用手動的器械諸如鐮刀形刮刀、鑿子(chisel)、刮刀(curette)來括除牙結石。現在這些手動器械被用來清除超音波洗牙後殘餘的牙齦下牙結石及病變的牙骨質,以及牙根整平。洗牙後常常會有牙齦流血的現象,通常在24小時內會自然止血。因為牙根是有神經感覺的,洗牙後牙根裸露,會有對冷熱敏感的現象,經過一段時間(數日或數周)會慢慢消失。洗牙後,因為原本發炎腫脹的牙齦消腫,體積縮小,並且原本堆積在牙縫的牙結石被清除,所以會有牙縫變大的錯覺。也因為這樣,會有牙齒變長,牙齦萎縮的感覺。一般來說,正常人半年做一次超音波洗牙,健保給付也是半年一次。如果是牙周病患者,在做完牙周病治療後,每三個月應該回診一次,做適當的檢查與處置。

瀏覽數: